感觉日式词组逆向传入中国并不罕见,与福泽渝吉并称“天下的双福”的作家福地源一郎为了翻译“society”而在日语中首创了“社会”一词,后将 "socialism" 翻译为 “社会主义”,1902年梁启超将此词引入中国。【基督】什么的确实有可能是日文先出现,感觉日本确实对这一外来宗教更有兴趣,1582年九州大名大友宗麟就曾派出所谓的“天正遣欧少年团”,4位少年前往罗马拜见教皇,并带回了古登堡印刷机
,大力推进宗教在日本的传播。不过据说15世纪-16世纪左右就有西方传教士深入中国腹地,进行传教活动,至今在中国广袤的黄土高原上还耸立着一些西式教堂。我很好奇当时的传教士和当地民众是怎么称呼这位西方神的
洋菩萨吗...
要谈什么先后创,不妨先听我胡说几句(强行歪楼),汉字在新中国进行统一简化工作之前,一直有民间、官方多字体并存的状况,也就是有所谓的“官方写法”和“俗体字”。“俗体字”主要有简写、添字、异体等形式,其中简写与异体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现代的简体字,简繁的民官异位宛如一场汉字的【下克上】。这种汉字间的较量在日文汉字中也有体现,比如日本战国时代宇喜多家的家徽主体为一个“兒”,而现代日文表述则多见“児”,以中国汉字的眼光看就是异体战胜了官体。
不过最近也有日本要推行新汉字的说法,比如采用“国”的简体写法之类的,有一种大陆汉字二次输入的感觉。
可见文字、文化的先后创并不能代表什么或说明什么,因为文化是会结合国家与地区的特色革新、演进、发展的,主客异位并不奇怪,也不罕见。嘛,总觉得不是为了专业需求去考察字源、词源什么的意义不大。| 欢迎光临 Project1 (https://rpg.blue/)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