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分歧显而易见,就是如何去理解“主持人打开了一个箱子,发现是G”。如果把它理解成“在剩下的两个箱子里面排除一个含G的”,那么结论就是应该换;如果把它理解成“随便选一个箱子(例如说B),结果B开出了G”,那么结论就应该是无所谓。
显然,在这种情况下,主持人知道正确的答案,所以不会出现翻开一个盒子就出现C的情况。因而,1/3 vs 2/3是所谓的正确答案。
因而,出现了撕逼主要是对前提理解不明确,并不是谁没有学过概率论,条件概率,柯氏理论的问题。
这位同学,你的回帖思路有点乱,我来梳理一下。
首先是对条件概率的理解问题,你可以将条件概率理解成“当某个事件发生时,这个事件已经成为了题目的大条件,然后再考虑别的事件的概率有无变化”。这样的理解是最初始的理解,想法很好但是极其容易出现误解。因为任何概率的问题都是建立在模型之上,如果忽略模型本身,直接就将条件概率的第一事件当做是一个简单的条件,实际上是不对的。因为在你把它当成简单条件问题的时候,你在暗地中偷偷更换了原有的概率空间,这显然是错误的。
如果不能理解上面那一段话,我们看一个具体的例子。
假如,一共5个人,有一个人既会英语又会法语,有3个人只会英语,有1个人既不会英语也不会法语。那么,随便挑一个人,已知这个人会英语,那么这个人会法语的概率是?你当然会说是1/4。那么,如果这五个人情况是一个人既会英语又会法语,2个人只会英语,2个人既不会英语也不会法语。我再问题同样的问题,那么你肯定会说答案是1/3。这个例子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它说明,你考虑条件概率时,不但要看作为条件的事件发生了与否,还要看原始的模型是怎么样的。
我们回到这个题,楼主一直在纠结“主持人开出来的是车”该怎么办,这个问题我一直再强调,但是不知为什么,楼主就是不往心里去。题目中隐含一个条件,那就是“主持人知道车的位置,并且主持人开箱子的时候一定会开出没有车的一个箱子”,而并不是“主持人不知道箱子的位置,随便开出了一个箱子,而实际上开出的箱子里面恰好没有车”,如果是后者,答案必定是1/2 vs 1/2,没有任何争议,但是如果是前者,答案就是1/3 vs 2/3。出现区别的本质就是因为两种情况下的概率模型不同。
如果楼主依然有“不管主持人知不知道,但是开出来了一个没有车的箱子已经成为了事实”这一想法,那我们可以考虑另外的一个情况,如果主持人知道车的位置,并且在第二轮一定会开出有车的箱子,只有当嘉宾选择的箱子是没有车的时候,才会在剩下两个没车的箱子里面随机打开一个。在这个情况下,如果第二轮主持人依然打开了一个没车的箱子,那么你的答案还是换不换都无所谓吗?显然不是,这种情况下你一定不会换。当然你可以说,嘉宾怎么可能知道主持人知不知道,这就是信息对不对称的问题了。如果作为一个上帝视角,你知道所有条件的话,你就应该知道此题的答案确实就是1/3 vs 2/3
注意,此时主持人知情,所以样本空间中根本没有(2, 1)和(3, 1)这两个点。换句话说,主持人知情使得主持人在开箱子时不是随机的,这个条件改变了所要研究的样本空间。所以,在这个前提下,再使用第一种模型是不对的。然后我们赋予概率。由于嘉宾选择是随机的,所以如果我们只看二元组的第一个分量,那么三种情况的比例应该相同,都是1/3。然后,因为主持人选择是非随机的,我们不妨假设当嘉宾选取有车的箱子后,主持人等可能地在剩下的箱子里面随便选择一个箱子打开。而当嘉宾选择了一个没有车的箱子后,主持人必定将另一个没有车的箱子打开。所以,赋予的概率就如上面所示。然后我们再计算概率,主持人打开了箱子,发现没有车。而样本空间中四个点都是符合你的条件的,一个都不能删掉。所以,嘉宾选中车的情况(即第一个分量为1)概率只有1/3,结果自然是1/3 vs 2/3
然后回答楼主最后提出的问题。主持人是否知情影响的是整个概率空间的建立。在这个例子中,建立的两个概率空间,P(AB)均为1/3,而在第一个模型中,P(B)为2/3,而在第二个模型中P(B)为1。嘉宾是否知道主持人知情对嘉宾本人的判断确实有影响,但是由于我们开了上帝视角,我们知道所有的信息,因此会得出1/3 vs 2/3的结论。但是如果你问:如果嘉宾以为主持人不知情,那么在他看来该不该换?那显然无所谓,因为嘉宾头脑中建立的模型就不一样了。
最后,这句没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