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 | 0 |
VIP | 12 |
好人卡 | 0 |
积分 | 2 |
经验 | 1911 |
最后登录 | 2016-4-17 |
在线时间 | 226 小时 |
Lv1.梦旅人 萝莉控
- 梦石
- 0
- 星屑
- 165
- 在线时间
- 226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1-8-19
- 帖子
- 924
|
本帖最后由 文军诺 于 2011-10-15 19:52 编辑
任督两脉原属于奇经八脉,因具有明确穴位,医家将其与十二正经脉合称十四正经脉。
简介
任督二脉 以人体正下方双腿间的会阴穴为起点,从身体正面沿着正中央往上到唇下承浆穴,这条经脉就是任脉;督脉则是由会阴穴(也有人说是长强穴)向后沿着脊椎往上走,到达头顶再往前穿过两眼之间,到达口腔上颚的龈交穴。任脉主血,督脉主气,为人体经络主脉。任督二脉若通,则八脉通;八脉通,则百脉通,进而能改善体质,强筋健骨,促进循环。任督二脉在中医诊脉与道家导引养生上相当重要,同时也因武侠小说里渲染与夸张的描述,如可藉由武功高强之人打通自身的任督二脉等,任督二脉一旦被打通,武功即突飞猛进,故也成为一般人最为熟知的气脉名称。
来源
任督两脉原属于奇经八脉,因具有明确穴位,医家将其与十二正经脉合称十四正经脉。任脉主血,为阴脉之海;督脉主气,为阳脉之海。也就是说,任督两脉分别对十二正经脉中的手足六阴经与六阳经脉起着主导作用,当十二正经脉气血充盈,就会流溢于任督两脉;相反的,若任督两脉气机旺盛,同样也会循环作用于十二正经脉,故曰:「任督通则百脉皆通」。
中医理论基础
奇经八脉是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其循行别道奇行,故称奇经。其功能有:1、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2、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渗灌等调节作用。
任脉,行于腹面正中线,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阴及阴维脉交会,能总任一身之阴经,故称:"阴脉之海"。任脉起于胞中,与女子妊娠有关,故有"任主胞胎"之说。
督脉,行于背部正中,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阳经及阳维脉交会,能总督一身之阳经,故称为"阳脉之海"。督脉行于脊里,上行入脑,并从脊里分出属肾,它与脑、脊髓、肾又有密切联系。
1、 任督二脉经络巡行起于中极之下
02、
以上毛际,循腹里
03、
上关元,至咽喉
04、
上颐循面入目
05、
属阴脉之海也
以上为难经?第二十八难中的经络循行描述
01、
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
02、
以上毛际
03、
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
04、
上颐循面入目
督 脉
经 络 循 行
01、
起于下极之腧,并于脊里
02、
上至风府,入脑上巅循额至鼻柱
03、
属阳脉海也
以上为难经?第二十八难中的经络循行描述
01、
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
02、
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
03、
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
04、
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
05、
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
06、
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
07、
其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
08、
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
09、
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
打通任督二脉的作用
至于「打通任督二脉」,可从中医与道家导引养生的角度分别探讨。中医的观点可从《灵枢.营气篇》的叙述,了解十二经脉与任督两脉的循环次第。经脉的流注从肺经开始,依次循环到肝经;再由肝经入胸,上行经前额到头顶,再沿督脉下行至尾闾,经阴器而通任脉上行,然后再回流注入肺经。《营气篇》说:「此营气之所行,逆顺之常也。」这是医经所述,任督之气在人体运行的自然规律。由此可以理解,就正常人而言,任督两脉本来就是通的,何须打通任督二脉? 以道家导引养生的观点,所谓「通任督」也就是通三关(尾闾、夹脊、玉枕)、行「周天」运转之意。道书《太平经》认为,人的寿命极限为上寿一百二十岁,只要以导引内丹的训练,从「逆」的方向上夺天地之造化,凝练精、气、神,提高生命品质,就可挑战年寿极限。
打通任督二脉的方法
所谓「逆」,是指督脉由会阴起经背脊三关而达头顶百会,再由身前任脉而下丹田,此称为周天,正好与上述医家所提的经脉循行途径相反。道家藉由小周天的行气锻赞,将先天之精与后天之气(水榖精微)结合凝练成「」,而称为「药」,此即练精化,又为「初关」;尔后再进入大周天练气化神阶段,谓之「中关」;最后再进入大定阶段,达「上关」之练神还虚,而入道体。其中周天的运行以任督两脉为主,这种后升前降的机制,称为升阳火而降阴符,即为打通任督二脉。初关为九月关、中关为十月关、上关为九年关,可见修练之不易。不过,这个修练脉络,却清楚标示从身体到心灵、从有形到无形、从物质到灵性的质变过程,是具体可循的。至于藉外力「打通任督二脉」的可能性,经典中虽确实可见内功深厚的道士「布气」之说,即发放外气为人治病,但除了武侠小说,正典中未曾见到以外气打通任督二脉之说。布气治病,是在当时医学环境条件下,面对疾病的无奈对策;当今医疗科技已百倍于布气之功效,若说藉由外力就能轻易打通任督二脉,应属夸张之词。 医家与道家对任督两脉行径的说法,就我个人练功的心得,其差异可从顺腹式呼吸与逆腹式呼吸的锻赞区隔。经书说「顺成人,逆成仙」,即督脉上行而任脉下行。只要练法得要,行功者斡旋人体原气,女子以练任脉为主,盈其血,男子以练督脉为主,盈其气;并从「调心」、「入静」着手,河车倒转,而使身形固养,任督两脉气机通畅,所谓性命双修,即此是也。
武侠书中的描述
在武侠小说中,打通任督二脉就意味着脱胎换骨,武功突飞猛进,实际上并没有那么神秘。
编辑本段
相关历史人物
武侠传奇上,经常会提到任督二脉,而且很多会提到打通任督二脉可增进武功、延寿延年。中医指出,任督二脉确是两条涉及长寿的经脉,但必须打开任督二脉间的断脉。那么要如何打开任督二脉呢? 任脉图解
在历史上,只有一人曾打开过任督二脉,那就是印度的静树大师,而中国武林历史上没有任何人打开过任督二脉!凡与此相关的传说纯属文人墨客之杜撰。
中医传说故事:
静树大师生于中国北宋同时期的印度,是个读书人,知识渊博,30余岁投身于印度所罗门王教习武。
静树大师一生跨跃了中国的宋、元两代,一直活到明朝!晚年只身一人登上珠峰;据静树大师后代的家人讲,静树大师连续在珠峰上70~80年,一年下山一次,喝点水,以后再也没下山,前后活了三百多岁。
在印度、尼泊尔、不丹、锡金,至今许多人都知道历史上曾有这么一位奇人。中国的武林师祖明朝金世义与静树大师是同一时代的人,两人是朋友,互相崇拜,互相敬仰,但是师祖金世义没有打开任督二脉。西方探险者攀登珠穆朗玛峰,说是为了挑战人体极限,搞科学实验,其实其中许多人登峰的目的,是为了寻找峰顶上静树大师的骨骇。
接通任督二脉之间的阻碍就在断脉上!断脉在前胸剑突下内至与此相对的后背胸椎内,脉管内是一腔死血,粗约1-1.5mm,长有60-70mm;腔内的死血在精血结合成胎后就存在!每个人都存在这一腔死血(牛马驴,连猪狗羊也同样存在这一腔死血)。腔内的死血随着人年龄的增长,也继续增加,到了 55~60岁,就不再增加了。
如果在出生后,在机器的承相下能抽出断脉中的死血的话,那么人即什么病也没有了!凡是下的中药方剂,没有能下到断脉的,即使是运用内功也循环不到断脉。这条断脉一般是打不开的,必须是在机缘巧合下,偶然的机遇才能打开;而印度静树大师自己是如何打开任督二脉的,至今仍是个千古之迷。
编辑本段
任督二脉的利用
"打通"任督二脉 可防体虚
[1]"十人九虚",以此来形容如今运动少、整日活在空调房、夜生活频繁的都市人群,可谓相当准确。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刘健华副教授指出,对于"虚"人来说,调理好统摄全身阴阳气血的任督二脉尤其重要,从中选取穴位用热敷、针刺、艾灸等最能激发人体正气。此外,足阳明胃经、心包经上的若干穴位也有显著的保健和缓解疼痛之效。
"打通"任督二脉可防病
武侠小说常将打通任督二脉当成功力提升的一大要件,用中医理论来分析,这两条重要经脉对保健确有功效。刘健华说,任脉行走在人体腹部正中,总调全身阴气和气血。督脉穴位有28个,行走在人体背后的正中,督领全身的阳经,统摄全身阳气和真元。由此可见,任督二脉对于统摄全身的气血阴阳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任脉上的常用保健穴位有关元、气海,常被人提及的保健穴位"足三里"则在足阳明胃经上。
日常采取揉按、热敷这些穴位,"次数越多越好",可增强人体免疫力。
办公室一族最适合叩打足三里。该穴位自古便负盛名,古人习惯以艾灸此穴来防胃病、呕吐、腹泻、痢疾、便秘等消化系统疾病以及癫狂等神志病。刘建华解释,足三里在小腿外侧,约在外膝眼下三寸,小腿骨外一横指,按压起来有酸胀感,但不会发麻。
犯头晕头疼不妨捏捏"后脑勺"
随着现代人因生活方式改变,坐的时间越来越久,颈椎、腰椎等脊柱病变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刘健华推荐,此类患者的穴位保健应选风池、风府、肾俞、命门四穴,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疼痛。
颈椎患者最适合按压风池和风府穴。这两穴都在脑后,具体来说,风府穴的位置为"后发际(发线根部)正中直上一寸"。风池穴的定位为"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穴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简单来说,就是在风府穴的两侧。除了可缓解颈椎病引起的头晕头疼,刺激风池穴还能起到醒神、提神的作用。
在腰椎上的肾俞穴是膀胱经上的要穴,为"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一点五寸",要找准此穴得花些工夫。刘健华说,我们日常系腰带的位置,即腰侧两处凸起是髂嵴,它与腰部正中凸起的骨头即第四腰椎棘突相平。找到第四腰椎棘突后,向上数两个,即为第二腰椎棘突。肾俞穴在其左右一点五寸。
找到肾俞穴,命门穴也便迎刃而解。该穴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方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属于督脉。武侠小说中常有"击中命门,冲击脊椎破气机,致敌截瘫"的描述,不无几分道理。肾俞穴、命门穴可缓解腰椎疼痛,除了按压外,更适合热敷。
此外,办公室一族中,阳虚、气虚等元气虚损者不在少数,因此,特别适合热敷或艾灸关元、气海两穴。这两穴对于容易疲劳、腰膝酸软、有尿频、尿痛等泌尿系统症状者效果较好,月经不调、遗精等妇科、男科病也可将其作为辅助的保健穴位。关元穴的位置在"脐下三寸",气海则在"脐下一寸"。
失眠、心悸可按腕上穴位
睡眠不好是都市人群的典型症候。刘健华建议,失眠时不妨按按手腕上的内关、神门两穴。两穴均可缓解心血管系统的不适,并各有侧重。内关穴的定位为"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在挠(骨)侧屈腕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有个简单的测量办法,即先握拳屈腕,可摸到手臂正中的两根最为凸起的筋,内关穴约在两筋之间,再以手掌与手腕相接的横纹到肘部的距离为12寸,则选择靠近手腕一端的六分之一处为内关穴。按此穴可缓解胸闷、心慌、眩晕、晕船、胃痛、呕吐。
神门穴对失眠的缓解效果更为突出。其位置是"手腕关节手掌侧,尺(骨)侧腕屈肌腱的桡(骨)侧凹陷处"。简单来说,先拳屈腕,摸到手臂上最靠近小指一侧的一根筋,神门穴的位置在这根筋近大拇指方向且在手腕横纹上。
有些为人们所熟知的急救穴位,其实也有保健防病的效果。例如合谷穴,即虎口处正中略偏向第二掌骨处,可刺激人从混沌中立即清醒,其实,该穴还有缓解腹痛和便秘的效果。此外,经常按压耳甲腔(即外耳廓与耳道之间的空间),可起到调整脏腑功能的效果。
要提醒的是,上述保健穴位,除了任督脉上的穴位外,分布上一般为对侧的两处,例如神门、内关在左右手腕就各有一处,按压时切莫遗漏了一个。此外,按压穴位时应保持一定的频率和力度,一般建议一次按压持续五至十分钟。
任督二脉只是医学或健体的一种东西,武侠小说里的也有可能实现。什么降龙十八掌、乾坤大挪移就不可能了。
文军诺于2011-10-15 20:02补充以下内容:
哦!对了,今天有我爱看的倚天屠龙记!{:4_14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