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 | 1 |
VIP | 165 |
好人卡 | 0 |
积分 | 21 |
经验 | 3408976 |
最后登录 | 2015-6-13 |
在线时间 | 1634 小时 |
Lv3.寻梦者 股东
- 梦石
- 0
- 星屑
- 2050
- 在线时间
- 1634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6-8-21
- 帖子
- 489
|
加入我们,或者,欢迎回来。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x
例行跋文,不过因为这次工程比较大,所以主要是狗血感想,没介绍什么实际内容 - -|||
-----------------------------------------------------------------------------
原本预计10天的收尾工作又拖了一个月。坚持着不开空调,一上街就被店里的冷气吹感冒了。渐渐感觉着体温上升,测试完成也只是“木肤肤的”发懵。像是以前读《伊利亚特》,最后一句竟然是“他们是这样为赫克托尔举行葬礼的”。但想想,也只能如此。
《雨后的声音》从开始设想到现在的成果,大概是整一年时间。最初的游戏名字,只是叫《咖啡回来》而已,算是给咖啡的一个礼物。去年年底,第一版正式完成,几乎成为“咖啡特别版”,连作为制作人之一的小藏大约到现在也还没有开始玩。第二版是对第一版的一个丰富,增加了一些支线任务和游戏性的环节,譬如偷窃技能等等。曾经想过这个版本只在161内部流传,第三版再拿出去,但现在想起来,那是太茫远了。
最初在写剧本的时候,设想是做一个RPG叙事模式合集一类的东西,将RPG惯用的框架一一加以戏仿,像是寻找道具A必须寻找道具B、寻找道具B又必须寻找道具C等等。游戏的主框架因此参考了《金庸群侠传》的开放式模式,也试图在这种非线形叙事中找到一些新的切入点。但无论如何,《雨后的声音》,更多还是一种追悼的意味吧?
过去已经不再是当下的支撑点,未来似乎也失去了召唤的能力,我们所拥有的只是“当下”而已。“世纪末的华丽”预言着我们的生活,我们所面对的“当下”,像是一个无限滋生、蔓衍的花草纹样,平铺直叙,没有中心,然而每个细节都异常奢靡、繁复,似乎就在这无限的细节当中,我们被耗尽了所有的精力。在这高度发达的文明时代里,“当下”的火焰燃烧到的地方有金色的光芒,然而“过去”并不再躲入它的阴影之中,只是成为了灰烬。踵事增华的一切似乎什么也留不下,意义本身已经被掏空了。我们就如此见证着自身的一部分不断地成为文明的垃圾。
面对这灰烬中掩埋的旧日尸身,在空虚之外我倒总有一种哀矜之感。既然在这幅燃烧着的图案上,并不存在任何“真正有意义”的东西,那我们的一生,也就无非是灰烬组成的痕迹。倘使如此,尽管卑琐、尽管幼稚、尽管庸俗,到底是自己的。而倘使去掉了那宏大的图景——宇宙、人类、真理、民族、现代化……——仅仅面对个体,人生的全部意义,也就在这灰烬之中吧?那是最使人欣慰也最使人悲哀的。
想要做游戏还是在五年级,玩着《森林小子》梦想着制作一个有蘑菇的森林,让主角在上面走一走。反复死于苗人大汉手下而百折不挠,目的无非是想看一看方老板船上的地图,按下空格拿几个止血草。然而终于,离开了余杭却并没有船舱的地图。今天,我似乎已经失却了对那个世界的好奇,那个世界大约也已离我而去了吧?《雨后》的制作开始没多久,上软就宣布解散了。
所以在游戏里放置了大量的90年代单机的典故,仿效圣姑家门外无限鼠儿果,甚至将锁妖塔的地图复刻下来,我想,是致敬,也是致哀。那余温尚在的灰烬里,还残存着一个理想世界的遐想。简单的爱或者恨,直白的道德律令,牧歌一样的城……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灰烬,并非那灰烬本身有什么价值,但对于个人而言,它是唯一的。
倘使问《雨后的声音》有什么中心思想,说成是存在主义也无不可。既然过去与未来早已被搁置,那么我们所拥有的一切也仅仅是“当下”而已。无论它怎样的无意义、消耗,是人类的浪费,我们也只能抓住它。那是我做《雨后的声音》的真正想法——倘使咖啡已经不再需要这类说教,倘使161也早已分崩离析,倘使中国的游戏界的前途是如此晦暗不明,那我所能做的,就是“做下去”,无论做的是什么,“做”本身就是“做”的意义。大叙事是从来没有的:一个事业,拿出生命来,就可以交换全人类的幸福。人生无非是一个象素点加一个象素点,拖泥带水在无量烦恼之中。我所要面对的,就是这无数的象素点,并且是即将化为灰烬的。然而我相信,尽管终究要被时间焚毁,但那繁冗的花纹里,看得到我的灵魂。
说来这真是积极的人生观,但我也并不是这人生观忠实的信徒。西绪弗斯神话的赋义本身就是一个悖论,即使说行走的意义在于行走,大约行走时还是不免会疑惑:我到底为什么要走吧?
游戏的世界观近于“热寂说”的假设。有时我会觉得,要问“惘惘的威胁”对于我是什么,大约就是这假说——面对一个终将死亡的宇宙,我们做什么才是有意义的。尽管这假说一定存在着许多我所不知道的反驳理由,但这威胁却始终不能消除。
在这个时代,一切欲望都在想方设法地寻求满足的途径,未来会变成怎样,总难于下定论。在我个人,似乎不论选择什么道路,都不是理想的。中文系的学生可以做什么呢?——记者?我不会说话;编辑?我缺乏耐心;写歌词?我跟不上时代;做研究?我考不过英语……督促的声音到处都有,为我设想了无限种未来,但那在我都只是喧嚣而已。如果可以选择,做游戏是我所最能接受的一种生存方式——尽管它还是有太多瑕疵:枯燥、反复、消耗精力、过分速食。
最理想的情形也不过尔尔,要追寻的东西太多,我只是发着热史莱姆一样地平摊在床上,苦恼于穿梭被褥之间的蠹虫,盘绕的蚊香升起徐烟。深夜,翻开《野草》,鲁迅说,“有我所不愿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住;有我所不愿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住;有我所不愿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住”,突然便莫名其妙地放声大哭起来。然而看到“我能赠你什么呢,无已,则仍是黑暗和空虚而已。但是,我愿意只是黑暗,或许会消失于你的白天;我愿意只是空虚,决不占你的心地”时,我哭得更厉害了。
有人教导我,人要有长远打算。但在一个只余“当下”的时代,“长远”是没有意义的。还有更为黯淡的情形,那长远无非是努力过一种自己不想过的生活而已。
选择一种言说方式,从一个地方走到另一个地方,歧路恸哭,穷途而返,死便埋我。直到今天,想起这样的生活,我还是感到由衷的向往。飞涨的物价使我供应不起波西米亚+布尔乔亚的姿态,但大约总有一种生活可以超出时代所限设的范围吧?即如拒绝空调与手机一样——我们的时代对于生活的想象是太贫乏了。
内烁型的方式是我为这世界设想的一种较为美好的出路,回到农耕时代,时间随着春夏秋冬往复循环。然而身体力行起来,似乎并没有光明的前景;即便在个人而言,浮士德式的欲望也总在侵扰着我。“死便埋我”的“死”有一种奇异的洒脱,但当真到要死的时候,一定是会悲哀的吧?即如我此刻所感到的悲哀一样。
讨论的结果永远是一个反复的诘问,事实如何只有体验过才知道,但那时知道也已经晚了。所以,抛弃掉“当下”那过分形而上的抽象意味、无意义的哲学纠缠,我觉得我对实有的一切有一种恋恋之情。将来的事既然不知道,我也就仍旧选择“做下去”,“死便埋我”。我此刻觉得,我喜欢用这种方式讲故事,用这种方式生活。有娓娓道来的沉郁顿挫,也有浅酌低唱的优游戏谑,轻微的乐趣,遥远的疼痛,玩世,苦行。
--------------------------------------------------------------------------
发布完毕,VIP+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