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Project1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搜索

火刑、原罪及对死亡深渊的凝视——浅谈文艺作品中的地狱

查看数: 966 | 评论数: 13 | 收藏 0
关灯 | 提示:支持键盘翻页<-左 右->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发布时间: 2025-5-22 00:04

正文摘要:

本帖最后由 秦谦 于 2025-5-22 00:19 编辑 地狱之门上刻着这些文字:从此进入那悲惨之城,从此进入那无尽之苦,从此进入那万劫不复的人群,是正义感动崇高的上帝建造了我,三位一体的神权、神智、神爱建造了我,在 ...

回复

秦谦 发表于 2025-6-2 12:00:30
同时,在互联网日益普及的今天,“关注度”成了每个人都有意无意需要追求的东西,为了获取关注,博主们通常无所不用其极,只为寻找到能吸引用户眼球的话题。
这其中与本篇相关的就是地狱话题,从广播电台时代开始,就有很多人宣称自己去过地狱,如比尔·维瑟,一名新教徒兼房地产经纪人。
他写下了《地狱23分钟》一书,连续三周登上《纽约时报》非小说类平装畅销书榜,同时,他参加的讲座录像在视频平台上收获了数百万的点赞。
他自称自己在1998年某个冬天的凌晨3点醒来,发现自己被抛入了地狱牢房。这座牢房“高约4.6米,宽3米,长4.6米”,与他同处牢房的是两只高大狰狞的爬虫类生物,一只是“邪恶”,一只是“恐惧”,随后又有两只生物走入牢房,一只将他拎起摔向墙壁,一只把他的肉体撕成碎片,他发现自己的伤口没有流出一滴血,只是感到极其虚弱无法动弹。
他听见其他牢房里罪人的哭喊,还看到一个巨大的火坑。但比尔还保持着神智,他自称是因为上帝让他经历这一切,但却切断了他大脑里感受痛觉的神经,只让他感受地狱之痛苦所能接受的感觉。
结束这一切后,比尔穿过了一条幽暗的隧道,他在隧道两侧看见无数可怖的生物。再然后一道白光照在他的身上,他看到了耶稣。
耶稣告诉他,之所以上比尔来到这里是为了让他感受地狱真实存在,同时回到人间去告诉那些不敬神的人们,地狱的可怖。当然,我们不难在他的描述里感受到这是个很粗糙的虚构故事,和比尔一样宣称自己去过地狱/天堂的人不在少数,但不管是谁,所说的无非是地狱很坏巴拉巴拉……天堂很好巴拉巴拉……要信仰巴拉巴拉……之类。
如果说《神曲》展示了人类想象力的瑰丽,这些虚假的“回忆录”则暴露了它的贫瘠。这是可悲的,这显得上帝似乎对自己的经文和先知毫无自信,以至于祂隔三岔五就得抓一个之前在地球上毫无存在感的普通人,去地狱弄一圈,然后再让他们回去“说服”大家:bro,地狱是真实存在的嗯。
虽然他们对地狱真实存在的宣称毫无可信度,但我们真的能否认地狱的存在吗,地狱会在现实世界里降临吗?
秦谦 发表于 2025-5-30 22:20:46
笔者前文在讨论“天堂之眼”这一美术设计时曾说,这一设定在后世如物理学的基础公式一样被反复运用在多种领域,似乎见怪不怪,但正是这样成为典型般的设定,在其被最初创作出时才是伟大的。
如果说这些设定首创是天才,那么它们的运用者就不免沦为庸才,至于反复拾人牙慧者就是蠢材了。再伟大的设定被反复运用甚至滥用都会让人觉得反感,这正是现代艺术界所面临的巨大困境:用以表达人类情感的常规方式已经被前辈们基本开发完毕。现代文艺工作者该怎么做?一个只会运用牛顿定律算题的人永远称不上物理学家,同样,一个只会借用前人创意的文艺工作者永远触碰不到“大师”这个头衔,创作者们随之转向抽象,实验性的作品领域。
宗教界的创作者自然也面临同样的困境,传统叙事里对天堂地狱的描写已经难以打动人心,宗教界创作者试图通过新的实验性表达传达其宗旨思想,笔者在此介绍的是C·S·刘易斯。
在他的著作《梦幻巴士》中,地狱不过是一座阴郁的小镇,住满了怨毒好斗的居民,这些人不断远离此处,形成了一个无限扩张的郊区,大量建筑被空置荒废,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甚至长达几百万公里。
书中的角色讲述,曾有两人跋涉一万五千年,去参观拿破仑为自己建造的豪宅,找到他时,他们又透过窗户观察了他一整年。拿破仑只是在屋子里来回踱步,自言自语,埋怨那些他认为导致自己不幸的人。
一辆飞行巴士到达地狱的车站,带领讲述者和其他人前往天堂,天堂是一片处在自然中美丽的乡村,书中大多数内容描述了天堂的灵魂试图说服地狱的灵魂忏悔,并加入他们。
书中的对话揭示,之所以地狱的灵魂处于此处,是因为他们就算死后也只是执着于细微、罪恶、世俗的观念和欲望,他们自欺欺人地将这些事物凌驾于神所赐予他们的爱与良知之上,而在书中如此广渺的地狱,竟不过容纳于地面上一道微乎其微的裂缝之中。
本作的微妙之处,在于将宗教理念隐喻地表现到具体的时空,“神的思想”就这样以一种“似乎真的存在”的形式传输入读者脑内,让人难以忘怀。
秦谦 发表于 2025-5-30 21:36:45
宗教文化中对地狱的描写经历了几千年的积淀,其深厚程度是笔者以一个讨论贴难以说清的,故在此只引几处对笔者创作留下影响的部分。如果引起大家的兴趣,也希望大家去读一读笔者前文所述内容的原著,有所新的体会也可以与笔者讨论,共同进步。
总之,对旧时代宗教性地狱的介绍到此为止了,让我们来到现代,看一看现代社会的人类又是如何看待地狱,如何在创作中运用地狱元素。
asukalin 发表于 2025-5-26 16:39:41
如果天堂和地狱真的像一般描述的那个样,我想,活人大概都会拼命抢夺入地狱的门票吧……天堂和人世太无聊了。地狱显然“有趣”得多。

恰恰就因为地狱对人有着这么理所当然的诱惑力,基督教才会对苦修者说,应当抵制住诱惑,不要走宽门吧。然而,禁欲式的苦修也是在对肉体和精神施加残害,这残害本身也会成为诱惑——自我折磨的苦修者和激情放荡的市井人将殊途同归,萨德和唐璜是基督教圣人的两张脸孔,拼命逃避诱惑,却又一次次因此而走近诱惑,如此这般,无休无止,不断震荡——基督教智识传统里一直就存在着这样的一股张力,足以让人癫狂。

点评

令人着迷的张力  发表于 2025-5-27 00:47
拿上你的纸笔,建造一个属于你的梦想世界,加入吧。
 注册会员
找回密码

站长信箱:[email protected]|手机版|小黑屋|无图版|Project1游戏制作

GMT+8, 2025-8-14 17:17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