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 | 7 |
VIP | 24 |
好人卡 | 24 |
积分 | 2 |
经验 | 10343 |
最后登录 | 2023-5-26 |
在线时间 | 2133 小时 |
派大星
- 梦石
- 0
- 星屑
- 195
- 在线时间
- 2133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1-9-18
- 帖子
- 2652
|
加入我们,或者,欢迎回来。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x
本帖最后由 无双sxa 于 2012-5-17 19:00 编辑 ' g( A, q$ D `
& Y6 j9 R6 j* d" b) R1 ^0 ^优等生为什么自杀
" x$ d C* R6 A2 a" w% }# E# r) U2 L, H( d) u; r
□刘 墉
: F0 b. B0 |: w7 V
* Y! K6 B$ N+ j) h) ~- K2011年10月23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一位心理系三年级华裔女生在宿舍里上吊自杀了。据学校表示这名女生非常优秀,除了功课棒,写作、音乐、艺术才华都高。不止哥大,有人统计另一所常青藤学院康奈尔大学,十二年间有二十一名学生自杀,其中亚裔占十三人,远高于14%的亚裔比例。我要和大家一起讨论资优生的压力。这可能是应试教育和功利主义者难以苟同的,但我希望曾经感受过的朋友能说说自己的想法。
1 c2 W' V2 K7 M5 S- J8 @. Z# p
爱,有溺爱。
9 _2 ?: B9 L* o, j
. p2 R; H. n' M. B: ^3 p" e* K M爱的教育, 也有溺爱的教育。
^3 h, s" ^: x8 w1 G8 |- u4 G8 [. `4 O" \9 H. |9 I
“溺爱的教育”是一种教育方式,它没错,却可能产生错的效果。% q: A5 x9 x1 z5 F& u
0 d3 Z$ ~" i/ [6 J6 R0 [学习的快乐在哪里
" M' s' I8 K) Y C& U# `
@" j+ a3 }, g' V) G, V这是我女儿最近对我说的。她到加州去,在她哥哥大学同窗家住了几天。有一天看见那家的小孩投篮球,投进了,她就夸一声:“进了!好棒!”; k/ K' N* H' V% ~" ?
, y; c1 w0 Y0 V9 o
那孩子的爸爸在旁边,却说:“别因为他投进而叫‘好棒!’要赞美的是他投球这件
/ ?" J; ~/ s% O1 ?
8 o! ] Z9 n5 k事。他能投了再投、试了再试,值得赞美,不能只赞美他成功的部分。”4 @% z. l. V( h* m8 ~
( |9 e/ d& S/ y5 z; N; d- U5 D
我女儿说她听了很有感触,因为她从小就被赞美,每次比赛得大奖、考试拿第一,都被我赞美,使她为了得到赞美,不得不拼命,拼命拿第一、拼命考高分。& Q2 s1 A1 _1 s# N4 @) V; G
/ X* j5 {$ h! b {3 Q. W- V L我说:“这有什么错呢?这是爱的教育,用鼓励的方式。”
2 l4 a$ K }/ _/ N! b0 @/ |9 |0 l5 l1 A# r0 L: q0 t
女儿却理直气壮地说:“问题是,如果我总为得到你们的赞美而学,会失去学习的快乐和初衷。”, U7 \" c+ [. a. v* t9 V. h
) g; B) |; z1 V
快乐就是把别人打垮
5 { C! N/ w+ _/ o% t4 }" w+ c+ Z; J; V7 f
大概这正是东西方教育观念的差异吧!. O* ]2 k4 ^. e
- z6 k4 F- u+ T5 L中国学校常在月考之后把全班的成绩公布,有些非但公布,还印出来请家长签名。甚至班与班、老师与老师也比,好多学校会把各班的平均成绩公布,看哪班比较棒。
% a2 k& z$ p0 G& ~$ O* `3 ?7 A' l# o. n' T- c0 u
一个孩子从进幼儿园就是考、就是比,就是我要赢、赢过别人,如果输了,就颜面无光,甚至我爸爸妈妈都抬不起头。
Q [9 y" V3 {. ~9 a( B
% E B0 o1 F2 c @! M而美国学校是不公布分数和名次的。每个学生考试得几分,只有他自己知道。谁打听同学的分数,会被认为没礼貌。我太太以前在美国某大学做入学部主任,还跟我说,连学生家长到学校要求看孩子成绩,学校都不能给。因为那是大学生自己的事,不是爸爸妈妈的事。
4 h' A3 p- O/ D9 h' I. t$ n: C' f, j- o, S/ n
起初我对这种做法很不以为然,但是在美国大学教了十年书,我渐渐了解其中的道理:
1 t* T& y! o. f. s' g$ s& s+ Y+ u2 q Z w7 e6 j
学习要对自己负责,不必因为别人都差,或者我已经拿第一,就不再努力;也不必因为别人都强,我就把命赔上去,或者自暴自弃。# \9 N# K2 R0 A+ H% _3 y# ~
1 `% u. a6 |& ~4 Q" ~# B0 k7 L
学习最重要的目的是我学了、我学到了、我能学以致用、我看事情的深度和态度不一样了。% ` b' W+ F5 u- P2 g6 R
9 |0 _0 V0 J9 [! y7 l7 ~! M! x
她为什么不见了( I& Z: Q# M9 j* o r+ w2 w: \4 }
6 v% {0 L; v& L0 i
我知道有个女孩,漂亮又聪明,从小大家就说她能样样拿第一,初中升高中的考试,却失常,进了二流高中。) g. u8 }& C7 u7 V1 `
7 Q; c: i0 k, z3 V8 P: x9 H. p! ~* v4 m
所有过去赞美她的人一下子不吭气了,那女生的家长也抬不起头。$ m- s6 e. h* ?# H( Q: |
. M: s3 ^& O6 Y. {但这种情况没维持多久,大家又开始赞美她。5 _! X$ e, j/ ^3 ~3 j4 h0 F
+ j& k e- x1 P3 n& |' M( P因为那位女生偷偷用功,以插班考试第一名进了明星高中。大家又开始说女生是天才,前一次是意外,高考绝对是榜首。连补习班的人都送钱给她家长,希望那女生能挂个名,将来为补习班做宣传。
6 I3 @7 v! k% i3 R/ R; B0 }) X |- Q8 e
高考到了,女生昏天黑地地用功,模拟考次次名列前茅。虽然还没考试,爸爸妈妈已经准备庆功。6 p3 f% Z' n$ y: g
7 {- I! p# Z4 j6 ~5 o, c
考试当天,妈妈开车送她去考场,停车回来没看到女儿,四处找不到,眼看着同学都进考场了,妈妈急得又哭又喊。铃声响了,女儿呢?
: Y9 \( A! m) e/ f* y, B( m/ [, S I3 V; x4 c3 k0 z) Y' U) T! D1 J6 b
整场考试女儿都没有出现……9 }4 Y/ k2 i( I( ]
; }, |& S- j) D. C
拥抱得无法喘息
% F, v: y8 M" i( E1 I M2 q! b4 H/ `" O4 T% N7 D7 o
请问,是谁害这必胜的女生,成了必败?是谁害她临阵脱逃?又是谁害许多好学生跳楼、
. x. g/ d7 q$ l* D) I' p" J2 Q1 O" } S* d* R
逃家、嗑药、迷失?
# x5 @0 u3 d+ `; ~* S0 L! f' W( P3 }$ X! ?7 i8 t6 N
“溺爱的教育”就是这样,它的初衷是爱!是夸赞!是肯定!但是当那些“爱”给得太多,好像拥抱,抱到对方无法喘气的时候,反而有害。
( w0 O; F$ ]. x8 j, g) q1 V: B$ {3 M H+ s; ~0 p, N1 |
别让鼓励变成压力
- D5 b, M* C) G' t( L* g5 v2 y2 ]
我做了几十年的青少年咨商,看了太多总要赢过别人的孩子,进入社会不受欢迎,因为他只想压倒别人,不懂与人分享;也看过太多以成绩为目标的学生,出校门就失去学习的动力。更看过许多资质好极了的孩子,最后临阵脱逃,甚至成为人生的逃兵。
# b: W5 O- r1 ]1 c$ x& w5 G% n0 z) P/ C* j1 V( V
对孩子失败的责骂要适度,过度的责骂会使他们失去自信;对孩子获得成功的赞美也要适度,因为过度的赞美会成为他们的负担。& Y" A, j0 i5 A: G- n# C: J t% f1 I/ C
6 n+ Z2 A0 \: a n [; F! D
溺爱除了把孩子溺死,还能把孩子压死!
0 g( x, ` E# u,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