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 | 114 |
VIP | 0 |
好人卡 | 0 |
积分 | 119 |
经验 | 0 |
最后登录 | 2025-3-31 |
在线时间 | 962 小时 |
Lv4.逐梦者
- 梦石
- 0
- 星屑
- 11920
- 在线时间
- 962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9-11-5
- 帖子
- 2390
 
|
8楼

楼主 |
发表于 2023-8-24 23:46: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哇哇哇啊叭叭 于 2023-8-24 18:49 编辑
金敏的电影之前在看,只是被其他事情缠身太久了,忘了大半。
说到“三好学生的傲慢、自私、脆弱”,很难说清。对于一些优等生来说,比如在某种程度上,他们的脆弱恰是因为对于学习的信念感太强;从前在分数上获得的经验,令其本能感到“如此付出便有收获”;但世界是复杂多变的,当他们引以为傲的东西变得看起来不值一文,他从前有多相信它,那么现在就有多崩溃。傲慢也是因为他们自认为自己身处一个非常安全的境地,那是通过其自身努力得到的、得不到的人就是因为不努力;一旦优越感披上道德的外衣,那傲慢看起来就更加光鲜亮丽。也可能这并不是那些优等生的特权,任何一类投入了巨大信念感在某种对象身上的人,都会有类似的情况。比如某人曾说过,在读了李洱的某本书后,就生出一种智力上的优越感。
在看了金敏的东西后,能想得很多。可能最好的表现就是把客观事实(可能叫做“情节客观”更合适,像孔乙己,现实中有孔乙己的事,但却没有孔乙己这个人)放在作品里,这样读者能从一件客观事上读到非常丰富的含义;如果加入作者的解读或总结之类的,反而令作品主题具象下来,能够表现的内容就少了。
鲁迅...读过他的文章,现在也忘的差不多了,只记得读的时候最早是感到看不懂,需要看一些解读才行。后来又有一些感受的变化,现在一晃竟发现很久没看过他的东西了。
不过关于孔老夫子,记得曾见过有一种说法是:他的“礼”建立在旧有血缘纽带的小社会基础上,当社会变得更大,协作的人变得相对陌生,“礼”的基础也就不复存在。首先他指出周礼在其运行良好时,从小家到大家都有较后来社会更强的血缘关系,社会规模也较小;同时也用王莽的例子委婉指出,《周礼·考工记》中关于城建的要求缺乏实践性。这既为后文铺垫了推行“礼”之难的缘由,又暗示其自产生之日起,就是需要实践雕琢。然后,又叙述了孔与同时代人的较量,以及其弟子在其去世后与他人的抗争;从侧面说明儒学大兴,盖因私立辅导班行业内卷所致。类似的论据还有很多,不过归根结底,可能人们对儒学的看法还是要从自身内心出发。
贾樟柯的作品看得不多,但竟然恰巧对《山河故人》有印象(其实应该是没看过) 。三角恋里最容易成功的好像总是那个攻击性更强的一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