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 | 52 |
VIP | 0 |
好人卡 | 0 |
积分 | 113 |
经验 | 0 |
最后登录 | 2025-5-31 |
在线时间 | 592 小时 |
Lv4.逐梦者
- 梦石
- 8
- 星屑
- 3319
- 在线时间
- 592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21-8-13
- 帖子
- 617
 
|
本帖最后由 asukalin 于 2025-4-26 09:00 编辑
并不一定会期待被人认同的。
他可能发自内心鄙视这个街道上的市民,但为了某种“生活所迫”的原因,必须强迫自己在最看不起的人面前卖唱。也有可能弹唱只是他的一种习惯,就像长跑,又或者是他学校布置的作业,他只是在做事而已,并不是某些旁观者一厢情愿以为的那么有激情(如果“弹唱”是他的工作,或手艺,或专业,他甚至有可能对之抱有憎恨呢;人主动做某事,并不总是代表他乐意做这事,有时,只是因为这事做起来最简单最方便所以他才做的)又或许,他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或卡夫卡小说里的那种偏执狂,落魄艺术家,他的眼里,心中,只有他自以为是的所谓“艺术”,观众啊粉丝啊声望啊体面啊,对他而言都是屁,他是在为上帝为缪思表演,才不是为你们这些区区的人类呢,点赞?打赏?我呸,少看不起人啦,他心里可能会恶毒地这样想呢。
世上有数不清的叛经离道、不可理喻、不通人情、不讲人性、无法解释、冷暖自知,也有很多很多看不懂说不出的深深的黑暗。艰难的事、痛苦的事、不公的事,一直都存在。没有变得更多,也没有变少。人们一直以来能在社会中正常生活,社会能正常运作,都得感谢大家所有人共享着一套公共常识系统。
然而,近年以来公共常识因各种原因衰弱下来了。什么是“一般”?什么是“正常”?答案越来越不显而易见,词语的定义越来越模糊,每个概念越来越叫人摸不透。
即使不清楚“常识”是什么样,也没办法,也就只能依据自己个人的生活经验去推断他人。你的个人生活体验告诉你,如果是你在街边卖唱,你会喜欢别人的认同,所以,你假设别人也喜欢被认同。没办法,你只能这样假设,没有其他更可靠的认知方式。如果有另一个人路过,看见了同一幕,他的个人生活经历和你完全不一样,他看见的事情就可能完全不同,这个在路边弹吉他的人在他眼中甚至有可能不是在演唱呢。如果他认为别人是在行乞,自然地,也就不会去考虑“认同”方面的事,脑子里只考虑别人是否值得同情啊、世态凋萎啊之类的问题。
没有客观标准,没有公共常识,没有参照系,没有价值规范,同一件事可以同时有多个互不兼容的理解。大家都是正确的,问题恰恰在于大家都是正确的,没有谁比谁更正确。五个人一起玩,起了冲突,胖虎够凶,最后赢了,于是以他的看法作为“公认标准”,事情就完了么?没有,还有明天呢,这五个人又不是只在这一天才一起玩,到了明天,规则可能就改成投票多数决了,为了抵抗独裁者嘛。也曾有人主张过“存活即正义”,好吧,即使如此,你也得给“存活”确定一个定义啊。是霍布斯主义里的存活,还是达尔文主义里的存活,还是尼采主义里的存活呢?再说了,大家说的尼采,又是哪一年的哪个版本的尼采?
也就这样了。
共同语言越来越少,人与人的差异/差距越来越尖锐,不明白的事越来越多,能理解的事情越来越少,人也就越来越孤独,在生活中也越来越举步维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