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 | 48 |
VIP | 0 |
好人卡 | 0 |
积分 | 107 |
经验 | 0 |
最后登录 | 2025-3-28 |
在线时间 | 537 小时 |
Lv4.逐梦者
- 梦石
- 8
- 星屑
- 2721
- 在线时间
- 537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21-8-13
- 帖子
- 568

|
本帖最后由 asukalin 于 2023-8-27 22:33 编辑
我再也没有兴趣工作了,我什么也不能做,只除了等待黑夜降临。
——萨特《恶心》
就是在法国搞存在主义哲学的那个让-保罗·萨特,他最初是靠这部小说出名的……
见到那句“今日无事可干,我躺在床上等待第二天的到来”时,我就想起《恶心》里的这一句。
还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记》,和《恶心》一样是日记体小说。鲁迅的《狂人日记》也是这种体裁。
虽然号称虚构,但主角大致上可以被视为作者的化身,文字上的很多描述都可以被视为作者本人对“生活”的思索。
一般而言,读者都常常会期待作家是德高望重、三观正确、有责任感的人生导师,期待能在作者的思想里汲取营养,期待作者能成为自己的榜样,期待作者能是个体面的人,期待作者都能混的比一般人好。但又怎么可能呢?如果开餐厅能养活自己家人,如果在高校里当老师事业有望,如果在公司朝九晚五未来有保障,谁还会愿意整年整年的掏心掏肺的写东西然后低声下气的到处找编辑签约收稿呢?就是干其他事都没指望了的人才会干的。陀翁写《地下室手记》的时候,杂志社被查封了,老婆要死了,情人要跑了,自己病了,审核部门也不对付,作家圈子也在党争,没钱吃饭啦,完蛋啦——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他莫名其妙的整出了《地下室手记》这部结构和主题都超另类的小说。小说前一半都只是在和“读者”纠结“老子为啥、凭啥要写作给你们读啊”,就一篇唠唠叨叨的散文;到中间一半了,才开始出现该有的故事情节和故事人物。
也就是这么回事了。
就我个人而言,是打死都不可能愿意把“创作”当成事业看的,太苦了,压根不可能靠搞创作养活自己或在圈子里获得什么“一席之地”,那种期待,完全不现实,也不值得。
在我看来,比较理想的生活,大致上是能做着一份勉勉强强的、能换口饭吃的工作;有空了有心情了,就写写故事。对“创作”和“作家”抱有过高的期待和幻想也许是许多读者和许多年轻人的美梦吧,毕竟现代的每一个年轻人几乎都有读过小说和玩过游戏,都会羡慕能创作出那些小说和那些游戏的人,大概都曾梦想过有朝一日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梦想是可以有的;但值不值得,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
|